[读巴赫] 第12篇丨巴赫为何重要及作品目录

巴赫在画像中所持的乐谱是《十四首卡农》的第十三首,其第三行为《郭德堡变奏曲》的下.jpg
▲巴赫在画像中所持的乐谱是《十四首卡农》的第十三首,其第三行为《郭德堡变奏曲》的下声部主题,巴赫用它来延伸出整组作品

巴赫之所以重要,并不是像贝多芬那样直接扭转之后的音乐走势,而是直接体现在他集过去音乐成就(巴洛克音乐)之大成,以及对音乐这门艺术所展开的可能性。巴赫的创作不仅涵盖当时绝大多数的音乐体裁,也更进一步探索了既有体裁的织体与结构,大大开拓及深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。虽然其作品在表现精神上仍属典型的巴洛克风格,但手法却毫不流俗,这种“旧中求新”的概念令巴赫将巴洛克音乐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。

根据C.P.E.巴赫的说法,巴赫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作曲家,他没上过任何作曲方面的课程,也未曾出国(日耳曼)求教,所以从青年时代起,他就开始研究很多有影响的作曲家的作品并从中学习,像是布克斯特胡德、帕赫贝尔、柯赖里、库普兰、维瓦尔第等等,这样的学习甚至持续到晚年。也因此巴赫的音乐风格受到多方面影响,除了承继自德国合唱音乐与管风琴曲的复调传统,也吸收了意大利器乐奏鸣曲、协奏曲及法国键盘乐曲的形式、结构,甚至是旋律与节奏的质感。这种风格大约成型于魏玛后期,并在克滕与莱比锡分别对器乐和声乐作了极大程度的发展。

巴赫的音乐主题清晰,其旋律精致、复杂,模进(同一旋律型在不同音高的重复)和重复音型的使用较节制,转调及和声则更为自由,着重情节的铺陈与衔接,而非短促的表现。巴赫也以其自由而精确的对位法见长,常揣度乐句在复调上的可能性,从键盘乐器到更多声部的协奏曲与大型合唱,都能发现对位的频繁运用,从而营造出厚实而多层次的织体。

巴赫作曲技法的内涵就如同他最擅长的形式——赋格,也就是以有限的素材(主题)加以模仿、变化、堆叠,形成结构严密的作品。巴赫的音乐不仅是灵感的创造物,也是排列组合与理性推导的再造物,充分展现了音乐的纯粹性。

从巴赫传世的作品数量来看,他确实是位多产的作曲家,尤其考虑到至少有上百件巴赫作品已经散佚。“巴赫作品目录”(Bach-Werke-Verzeichnis,缩写:BWV)是目前最通用的巴赫作品编号方式。这个体系由沃尔夫冈·施米德尔于1950年完成,是按照作品的体裁分类。纵使其内容就当今研究看来略有缺失,仍无碍于综观巴赫作品全貌。

巴赫作品目录共分13章
01. 清唱套曲,BWV1-224
02. 经文歌,BWV225-231
03. 弥撒及其他宗教合唱作品,BWV232-243
04. 受难曲及清唱剧,BWV244-249
05. 四声部圣咏,BWV250-438
06. 歌曲及咏叹调,BWV439-524
07. 管风琴曲,BWV525-771
08. 键盘乐曲,BWV772-994
09. 鲁特琴曲,BWV995-1000
10. 室内乐,BWV1001-1040
11. 管弦乐,BWV1041-1071
12. 卡农,BWV1072-1078
13. 晚期复调作品,BWV1079-1080

@ 快速服务:【点我充值Yue币】 【点我开通VIP会员】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